当我提到想要更深入地理解SMC,最好先去了解市场的微观结构。

——然后,就有人开始研究起了秒图和tick图……总之,你就说够不够微观吧。

人与人之间,往往只隔着一个懵逼的距离。

其实,微观结构是个老生长谈的量化入门概念,在 Trading and Exchanges: Market Microstructure 这本书里已经介绍得很清楚,适合初学者作为睡前读物来启蒙……或助眠。

虽说了解这些并不能让你盈利,可至少在知道了市场参与者的构成后,不会再提些幼稚奇怪的疑问。在接触各类订单的运作机制与流动性特点后,会对SMC的各种概念有更深的理解。

远离学习陷阱

概率所对应的近义词,在心理层面应该是不稳定。

相比新事物、新朋友所带来的刺激感,人们可能更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,为此宁愿每天走相同的路、只点经常吃的菜式、下意识说重复的口癖、用固定的行为习惯去生活。

如果哪一天,路线因修路而不得不改变、常去的餐厅突然倒闭了,这时就会陷入抉择——无论怎么选都是在冒险,都脱离了熟悉环境产生的安全与掌控感。

交易初学者大多厌弃概率的失控感,因此他们总觉得没把握,始终走在学习的路上,不停歇地追求新知识。

这种现象在科学上网众里体现得尤为明显,他们的学习方式就是不停追新番教学视频,唯有这样才能暂时消除心中的恐惧和不安。

似乎身后背着大狙、手上端着微冲、腰间别着手雷还远远不够,得加上霜之哀伤、光剑、魔杖,最好能学会原力和东北跳大神……不行,还是太弱了,还远远不够!

学习本身就是个陷阱,有市场需求的地方必然会产生韭菜和韭菜佬。

作为交易者真的需要学这么多东西吗?不见得。

可对内容生产者而言,新课程=新生意,既能获得播放量收益,又能带动社区卖课收益,双赢!

例如,有个叫Mentfx的UP,威科夫火的时候教威科夫,SMC流行了就教SMC,订单流成了热点后又开始教Footprint——好在老外不懂缠论,否则又能多个千万级别的市场。

SMC概念都只是自然的订单行为

我经常对订单流开炮,并不是反对订单流指标,而是看不惯别有用心的韭菜佬。

严格意义上的订单流确实需要TAPE数据支持,无法直接从价格图表上获得相关信息。

但成交数据和订单簿并非市场的全部,订单流只是推动价格的因素之一,它是市场各方力量试探与合力留下的痕迹。阅读图表不是阅读价格,价格本身对散户交易者而言没有意义,理解并预估隐藏在微观订单行为背后,那些参与者的意图才是重点。

在SMC概念中,订单流的传递过程,其实是订单不断寻找新流动性匹配的过程。

每个价格可能会发生较大反应的区域,都是有残余的流动性或新生的流动性注入,可以统称为HLZ(High Liquidity Zone)。

从数据视角看来,微观订单流的强弱变动影响价格起伏,推动和回调都属于自然的订单行为,甚至和每日气温的波动轨迹一样。

可制定决策的是人与人群——巨鲸不会在意磷虾的想法,磷虾却会被眼前的食物诱惑,并受困于鲸鳍搅动的涡流。

SMC的流动性,与订单簿上的流动性完全不同:前者特指止损密集区,后者则是限价单深度图。

在我看来,SMC的订单流涵盖了微观订单流,两者是包含与组成的关系。如果能结合应用自然最美,前提是解决信号冲突和精力分配。

通过理解微观订单流,总结订单行为规律,观察价格实时的强弱反应,便能大致理解市场语言和意图,获得顺应强势订单流的入场机会。

私心与自绝于人

以前有位读者的评论让人印象深刻,大意好像是:“文章写得实在太好,为了避免让更多人学到手,因此决定不点赞了。”

这就像是为了不让路人听到了过来分鱼吃,而不愿感谢垂钓者。

大家非亲非故的,倘若都抱着这种私心,吃完这条鱼从此一拍两散,估计以后都不会再有鱼了。

好在,这种观点有人并不苟同。